

鱒魚竿類型概述
台灣路亞淡水魚種體型不大但也不算少數,例如像溪哥、馬口魚、捲仔、曲腰等等,而鱒魚竿對應這些魚種其實是頗為Match的,在台灣也算是小有市場,只不過日本鱒魚竿分類對於不懂日文的朋友來說,只能從規格去判斷「可能」適用的釣場,這情況下購買,吃苦的就是自己,此篇文章就是要跟大家分享簡單分辨鱒魚竿類型的方法。 鱒魚竿對應釣場大致只有兩大類,也就是管釣用(釣魚池)及野場用,野場又可細分為山溪、中小型河川、大型河川及湖泊甚至海水場等,所以野場鱒魚竿規格較為多樣化,要分辨適用釣場不難,以曾介紹過的Palms Egeria NATIVE 來說,官網內有附上各型號的適用環境解說,不懂日文也可從幾個關建字看出端倪,如溪、川、河、本流等,然後再與規格對應,就能知道各類野場的適用規格,以後不管看哪牌的鱒竿也都行得通。 何氏棘魞是台灣高人氣的溪釣魚種,著名釣點如秀姑巒溪、花蓮溪、水里溪、烏溪、頭前溪等屬中型河川~本流(Stream)等級,而本流用鱒魚竿基本上路亞荷重Max多為10 g 以上,長度也是從 6′ 起跳,所以要為上述釣場選購釣竿的話,個人就會傾向上述等級以上竿款。 而管釣鱒竿因其釣場環境水組低,釣場內的魚又普遍愛好小餌,為了兼具搏魚樂趣及小餌易拋的性能,造就管釣鱒竿把把都是超軟調,能夠負荷的路亞重多半在5g以下,且管釣鱒竿不將水流視為設計上的考量,所以在野場的實用性並不高,相信不少釣友購買管釣鱒竿不外乎是想釣馬口、溪哥這類小型溪魚,可其實野場鱒竿也是有低磅數型號可以選擇的。 然而市售的管釣鱒竿多半會標示出關鍵字「AREA」(也是怕消費者搞不清楚啦!),舉例來說像Palms Egeria Area Performance、TAPER&SHAPE Area area / Micro、Major Craft Troutino AREA FISHING series等都可以見到「AREA」字樣(就是這麼簡單!),這些都是管釣用鱒竿,不能說在台灣是毫無用武之地,但考慮到泛用性,就我個人而言比較沒興趣列入採購竿款當中 延伸閱讀 spoon 馬口魚 文章轉載自 路亞巴士

台灣鱧的介紹與擬釣法
考察 1 : > 臺灣鱧的小檔案 頭部形態特徵為類似蛇首,下頜微突。上、下頜具銳利之牙齒,體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有1縱行如西瓜般之黑紋。 一般臺灣常見尺寸多為25~60公分左右,為本省人常用於手術後進補的高級淡水魚種之一。 考察 2: > 臺灣鱧的習性分析 台灣全省池塘與溝渠皆有其分佈,常見於河流、池塘等水生植物雜生的靜水域或緩流處,能在缺氧或淤泥中的環境中生活。善於藏身在水草或障礙物邊,以襲擊小魚及其他水生動物,成魚會築巢及具護幼習性,但與其泰國鱧較不同的是臺灣鱧對生長的環境要求較高 ” 如水質,所以在一般輕工業污染的水域中較不易見到他的蹤跡,臺灣一般分怖在中部以北的水塘較易見到。 考察 3: > 臺灣鱧躲藏的標點分析 先聊聊環境吧!!我們都知道雷魚喜歡藏匿在障礙物中,但障礙物又分為很多種,常見的釣場有以下幾種。 1>.浮萍.. 2>.離岸草叢.. 3>.枯木.. 4>.布袋蓮.. 5>.荷花..上述幾種水生植物都是在臺灣野塘常見的,其基本特色為 【浮萍】: 這種水生植物單一體積不大,常成群聚集漂浮在水表面,但覆蓋層不厚,適合使用蛙型擬餌來攻掠。 【枯木群】: 鱧魚會單獨或群體躲藏於其中,因為牠的食物—小魚和小蝦,會攀附及悠游於上面,此標點可提供它良好的食物來源和躲避隱藏。 【離岸草叢】: 這種水生植物的特色簡單,重點在拋投時要將落點控制得宜。 【布袋蓮和荷花群】: 難度最高的釣點為布袋蓮與荷花群,布袋蓮密佈叢生,韌性極強,相信眾所周知。夏季的荷花群也是密佈叢生,不易下竿,而冬季乾枯的荷花梗,那如同刺蝟般的硬刺佈滿莖梗,在掛底或搏魚時釣線極易被割斷,故須要另類的裝備方可制衡。 考察4: >

筍殼釣組與釣法 大家快來參考看看
筍 殼─為高級魚種,乃底棲魚,餐廳煮一條要價500元,好吃到不行,可用黑蚯蚓或活蝦,也有用朱文錦和軟骨鯽釣大貨,由於其不喜移動,所以上鉤要靠運氣,5.6.兩的只會一下魚訊就停止不動了,沒注意看時連上鉤了都沒發現,半斤上的吃餌就很猛了,整支釣竿都會抖動。 釣筍殼也要找魚棚,要找魚棚,看底部是否有為爛泥,若是有爛泥,該處就不適合。辨別是否為爛泥的方法是把鉛丸(鉛要重一點)放到底部,慢慢拉上來,若鉛丸沾有爛泥的話(尤其是聞起來會臭的爛泥),該處就不適合。 筍殼全年都釣得到,4.5.6.7.月大又肥美,6.7.月後若下雨漲水,筍殼有草吃,加上此時節為產卵期,須等1.2.個月後才較好釣,農8月漸冷到隔年1月較冷的季節時,因筍殼原生地為教熱的中南半島,所以冬天會往較深的水域保暖,因此下餌點要找較深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筍殼會湊在一起較暖和,所以冬天有釣到時再丟原處機會較大。農曆年後,天氣開始漸熱,大筍殼就會往較淺的水域,到梅雨來臨前,魚穫量較多較肥大,運氣好可釣到1.2.斤的。一般筍殼可以在岸邊水底斜坡釣到,若天氣忽然轉寒冷則會往較暖和的深水區,通常在天氣寒冷時要把餌調降到較深層的水底,可釣到8~10幾兩的機會也較大。而入夏後,則涼爽的天氣夜裡較好。 釣曾文水庫的沉底魚的鉤組要在鉛丸底下,把整個鉤組在底部,切勿像釣沙梭般整串鉤子在鉛丸上面,以下提到的底棲魚的方法亦同此。 個人淺見: 筍殼第一好吃,第二,不管你釣甚麼魚,只要地點對都可以同時進行,不會妨礙你釣其他魚種,也不用顧竿子 釣竿:建議使用竿尾較軟的筏竿,筍殼吃餌的習性和石斑很像,常常中魚了,他也不會跑,而且如果管筏如果因為水波晃動,比較不會拖動釣組。 釣組:一定要沉底,使用釣鯁魚的扁擔鉤最常見也最方便,我曾使用2組3連勾串在一起,前後再加鉛塊,可以增加中魚機率,當然老大就笑我太貪心,鉛塊建議不要圓形的,因為都是釣斜坡的地方,圓形的比較會掉落。 釣餌:以黑蚯蚓最會索餌,如果可以找的到大號的蚯蚓更好(這個沒再賣,我都是自己挖的),有機會釣到較大的筍殼。而且鉤蚯蚓不需要常換餌,當然用當地的蝦子也行,只是需常換餌。 時間:以夏季較會索餌,晚上比白天會索餌。 地點:以斜坡為最佳位置,如果剛下完雨,有山澗流下來,那就更好了,若是底部是爛泥的,筍殼較不會在那邊活動,而且常會中雷魚,我就曾經這樣中雷魚,又直接拉上來就斷竿了。= =||| 文章轉載自 走釣釣技分享

山溪spoon釣 馬口魚
台灣馬口魚可以說是山溪擬餌釣主力魚種 外型描述 體延長,側扁。口端位,口裂達眼眶前緣。一對觸鬚。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全。體背灰褐色,腹部略白,體側中央自鰓蓋後方起有一條籃黑色縱帶延伸至尾柄末端。成熟雄魚頭部下側、腹部、腹鰭及胸鰭均呈豔麗鮮紅之婚姻色,吻部有刺狀追星。雌魚無追星,體色較淡,無紅色鰭。中型魚類,成魚體長可達20cm。 生態習性 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水域,泳力強,善躍游,分布於溪流較上游河段之淺流、瀨或潭區。雜食偏肉食性,主要攝食水生昆蟲,貪吃,有時體型會變的極度肥胖。成魚群常發現於瀨區石下的潭淵處。 棲地分布 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以及恆春半島西側的小溪流中。 取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資料 台灣馬口魚對水質要求較高 常於溪流中上游清澈水域出現 索餌訊號極為強烈 並不像溪哥到處巡游.而是靜待.樹蔭下 或是大石頭旁.等待食物的掉落 所以台灣馬口魚是落水咬.最佳代表魚種. 裝備 釣竿..因為山溪擬餌釣的魚體不大..準備一隻微物竿,即俗稱鳟魚竿 長度5.6尺或6尺..負重0.8克至4克..有眾多品牌可選 初學者建議先選用直柄竿..捲線器選用500-1000型即可 釣線 可以全部使用尼龍線.但是號數不要超過1號..以免拋投距離不夠 或是使用0.4-0.6火線或是0.2PE加1.公尺1號尼龍線前導 我是使用0.2PE加1.公尺1號尼龍線前導 使用0.2PE線因沒有延展性.使魚訊傳遞更為直接 偏光眼鏡..這也是必備.第一保護眼睛.第二你能更看清水底 那裡有魚. Spoon的泳型.及有無魚來追spoon 朔溪鞋.及照相機.可以紀錄你的漁穫,再大再多的魚都裝的進去 而且重量不會增加 擬餌..2-3克spoon.金.銀都可 實戰篇 為此篇攻略2010/11/05趁送貨抽出60分鐘來個觀光釣點實戰篇

夏天的另一種入門釣遊魚 大眼海鰱
雖然西式毛鉤釣法的技術門檻稍高,但是若要對付大眼海鰱偏好小魚苗、落水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的食性,毛鉤自是一種好釣法,且在餌(毛鉤)的創意上,釣友自行發揮的部分也較多呢! 淺談大眼海鰱 大眼海鰱屬「大眼海鰱科」(Megalopidae),是一種會隨朝水漲退,在淡、海水域間迴遊的「兩域迴游魚類」。一般成魚體型最大約一米左右,而出現在淡水~鹹淡水域者,多是十五~四十公分的幼魚,而超過五十公分的亞成魚則多在河口外緣或海岸。 大眼海鰱喜好棲息於亞熱帶~熱帶地區,因此台灣只要是西岸的河口與海岸均可發現,尤其又以中南部為多。以目前的河口環境看來,大眼海鰱的主食為大肚魚、吳郭魚苗、鯔魚苗,或者是一些聚在河口的的節肢動物、環型動物,所以不難發現牠們會聚在大排水溝出口、小溪注入口、河川交會口的迴流帶。 大眼海鰱是很好的擬餌釣入門魚種。 很多人都會以海鰱翻動作為尋覓魚蹤的依據,但牠翻動的目的為何?通常若是速度中等,且能看到牠潛入水中後出現氣泡,則是「換氣」。因為生活在β腐水,水中的氧氣稍嫌不足,於是透過上浮吸入空氣,再與口腔中的河水攪拌,以交換氧氣。另有一種,則是快速衝上水表,並激起較大的水花,若是如此,則常是捕食小生物。 藉由水面的漣漪和波紋,可以觀察大眼海鰱的分佈和活性。 釣具的選擇 釣具的選擇上,由於要重視釣場附近的障礙物(如雜草)、河面的風勢,與稍微較大的毛鉤,因此無論在線號與調性方面都有別於溪釣。 釣竿 一般說來,釣竿至少要有三號線重,且必須是「快速調」(Fast Action),如果用到五號或六號線重者,則調性可以是「中速調」。千萬避免使用慢速調的竿子,以免出現難以遠投的困擾,另一方面也會有難以使毛鉤刺入魚口的麻煩。而竿子的長度,因基於遠投需要,最好不要小於八呎半,若能在九呎~九呎半間會更好! 由於河畔雜草眾多,因此拋投、收餌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勾到雜草或障礙物。 重量線 至於線種,因為強調遠投,所以必須使用重量前置線(WF Line)。至於重量線的機能,雖然大部分以「浮線」(Floating)為主,但有時也會視情況使用「前沉線」(Floating/Sinking)或「全沉線」(Sinking)的必要。 如果當地水域不深,可用浮線通吃所有釣棚,或者因魚兒活性高,願意追捕水面食物時,浮線也很好用。但水域較深或日照過強,魚兒不願上浮到水表時,就要考慮換用前沉線或全沉線,不過得注意其沉率,必須選擇沉率小者,以防止掛底。 前導線 因大眼海鰱並不像鱒魚那般在乎重量線的驚擾,故前導線多不需要太長,尤其黃昏或夜釣時,較短的前導線操作較方便,也不易在拋投時鉤到雜物。一般日間光線明亮時約以七~九呎左右,夜間則可改為五呎上下。至於末端線徑至少要有2X~5X,也就是0.8~1.5,粗細得視天色、水色等條件更改。 毛鉤 說到毛鉤種類,因西式毛鉤原本就強調自然觀察,加上毛鉤能依餌生物的不同自行綁製,故作釣前當然要多了解生態環境。一般來說,視作釣水域的不同而決定。較上游可選用大肚魚、福壽魚苗,下游近出海口以福壽魚苗、小烏魚、蝦蟹幼苗為主。 尺寸大小以#6~#10的飾帶式鉤型為主,偏小號數的毛鉤則可選擇濕毛鉤、若蟲毛鉤#10~#14,材質最好是不鏽鋼鉤為佳,否則容易生鏽。 小魚毛鉤是垂釣大眼海鰱的主力款式。 釣場與釣時之掌握 小溪和大排水道注入口,常是垂釣大眼海鰱的標點。 大眼海鰱為兩域迴游魚,因此生活習性與潮水的關係密切,於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便是對潮水的掌握。一般而言,大眼海鰱多半於漲潮時由河口向上游移動,此時魚群多在河道中央或離岸較遠,有些人以為此時海鰱不吃餌,但其實不然!只不過拋投較不易到達,加上魚群分散,所以不易釣獲。若能以路亞或其他釣法遠投,多少仍會釣獲。 隨著潮水上升,河川水位增高,大眼海鰱便會朝向河岸方向移動。通常牠們會選擇河岸的潮目聚集,或湧入大排水溝、溪流注入河道處,而此刻也能清楚地看到水面不時有魚隻翻動景象。 滿潮時由於上升的海水會將河水堵住,形成貌似「河流停滯」的狀態,故礙於食物的帶動與搬運,因此牠們此時會暫時停止攝食,或說就餌的比例很低故只能暫停作釣,靜待退潮水再下竿。 退潮時,大眼海鰱多會重新積極地攝食,這與前述的滿潮所造成之「停滯」有相當的關係。退潮由於河川水流開始流動,加上大排、溪水的注入,擁有充分的食物來源,魚兒索食便快速增加與集中,也可說是作釣的精華時刻,這樣的時間約可持續兩、三個小時,直到魚群隨潮水遠去為止。 雖說潮水是決定大眼海鰱上鉤的主因,但還有其他條件也會影響釣況、釣果,如光線明亮度、水質清澈度等。光線方面,晨昏的退潮是最佳;若接近正午,魚兒的泳層較深,咬餌也較刁鑽。事實上據實際經驗顯示,大眼海鰱即便夜間,仍會就餌。 河水清澈度則會影響大眼海鰱的視覺,雖然目前都市河川的水質不可能清如溪水,但過於混濁的河水,將會對大眼海鰱的攝食有不利影響,所以挑選釣點或作釣時機,清澈度是條件之一。若清澈度較差的話,則可改換撥水毛鉤,或者顏色深邃毛鉤(如黑、紫、深咖啡色),還能有釣獲的機會。 左:大眼海鰱堪稱是都會釣遊的好夥伴。右:大眼海鰱力猛,上鉤後會頻頻躍出水面。 結語 認識釣具與作釣時間是進入毛鉤釣大眼海鰱的第一步,事實上後面還有釣組搭配、收餌技巧、搏魚技巧、毛鉤綁製等技術。如果您是一個毛鉤的入門者,那麼大眼海鰱其實是很好的入門對象;如果您對毛鉤已有一定的認識,那大眼海鰱則是可以鑽研的對象魚

苦花釣法圖文分析
釣苦花的方法? 常提及自己的釣況不好 ? 如何能釣到大苦花 ? 如何能釣到爆網?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釣魚人常遇到的問題,釣魚的目的不外乎是要釣到魚,但不是每次都能釣到大苦花、每次都能釣到爆網 ? 想釣到足夠量的魚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當然平時你也能釣到苦花,不包含你到禁釣區、也不包含你到深山人煙罕至的小溪作釣,以下指的是正常能到達的溪流,其能釣獲苦花最佳的狀況。 一.天時:指的是天氣、季節和時間。1.大雨過後2~3天,有出水的溪流,水質已經稍變清澈了,清晨開始及接近黃昏前的時間。 二.地利:指的是有苦花的溪流上下游,緩流、賴區、急流、激流都是大苦花藏匿的點。 三.人和:這裡指的是釣魚的人和配合的釣桿、釣組、釣法和釣餌;你總不能拿八工桿來急流處用沉底釣法吧! 苦花 的釣法各家門派很多,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到之處,無法說哪一種釣法比較好;諸如,中國武術各大門派,有少林派、武當派、峨嵋派、崑崙派等,你能說哪個門派比較強嗎?只能說各大門派,各有其專攻之武術,也許是刀法、也許是劍法、也許是棍棒類,我們釣苦花也是如此道理,我將歸類釣魚同好釣苦花的方法,圖文並茂一一分析,最重要是在釣魚人的運用,以及因地制宜和熟能生巧及不斷的練習。 苦花 釣法圖文分析: 一.浮標釣法(如圖一、二) 1.釣場:適合潭區、緩流區 2.釣桿:八工桿、溪流桿(12~24尺,是釣場而定) 3.綁法:母線(0.4~1.0號)+子線(0.2~0.8號)+浮標(溪流用)+浮標橡皮管+咬鉛(B~6B)+咬線夾+魚鈎(白弧、秋田弧1~3號) 4.缺點:1天約要準備1斤以上的白蟲誘餌 二.漂流釣法 1.輕鉛漂流釣法(如圖三): (1)釣場:緩流區、瀨區、急流區、激流區 (2)釣桿:溪流桿(21~24尺,先徑0.7~1.0,視釣場而定)

朝天鉤 的好處和綁法圖解
朝天鉤 。作為長竿短線釣鯽魚的利器,朝天鉤具有鉤墜合一,綁鉤方便,鉤體在水底始終垂直朝上,水線緊繃,信號傳遞準確及時等特點。中魚時魚鉤基本都是鉤在魚嘴上唇,大大減少了跑魚的幾率。 目前市面上的朝天鉤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開孔的,一種是開槽的,各有利弊。相較而言,開孔的朝天鉤因為過線孔垂直的緣故,鉤子在水下能始終保持垂直,但魚線從過線孔中穿過,線墜接觸的地方反覆負重摩擦,易導致斷線。開槽的朝天鉤俗稱葫蘆鉤,綁線方法略複雜,新手不掌握技巧,常會在綁鉤處形成死結,或鉤子在水底不垂直,這也是許多釣友選擇開孔朝天鉤的原因。 本人常年使用開槽朝天鉤,是因為掌握了一種無死結的綁鉤方法,大大增加了線結的強度,後文詳述,這裡先講講選擇朝天鉤的技術要點。 判定一把朝天鉤的質量好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鉤型,常見的朝天鉤有伊豆、伊勢尼、丸世、白狐、海夕、袖等多種鉤型,其中伊豆、海夕、袖大致可歸於同一類,特點是鉤門寬,鉤尖深適中,鉤尖與鉤柄基本平行,屬於廣譜鉤。 丸世與白狐鉤型相差不多,同屬於長柄鉤,是掛蟲餌的首選。不 同之處在於,丸世是歪嘴鉤,鉤體稍粗但鋼口沒有白狐好,易變形。白狐鉤尖略短,平直,鉤體細但韌性絕佳,穿蚯蚓紅蟲都很方便。伊勢尼鉤尖內彎,常用作爆炸鉤或釣取大體型魚類,個人認為不適合用來製作朝天鉤。 二是鉤墜材料,一把好的朝天鉤鉤體不宜太粗,並應兼具韌性。鉛墜的錫鉛合金比例適中,要找到重量和硬度的最佳契合點,密度大、體積小為最佳,鉤墜的連接應牢固緊密,不會因釣到大魚而脫落。 三是開孔或開槽的位置,開孔位或開槽位與鉤尖的距離是判斷制鉤師傅水平的最主要依據。距離過近,魚吃餌時會擋口,距離過遠,提竿時經常脫鉤跑魚,各種鉤型的朝天鉤,這個距離大致應該是差不多的。 下面的圖片是我在附近漁具店裡找來的幾種不同鉤型的朝天鉤,有丸世、白狐、海夕、伊豆、袖,伊勢尼的圖片是網上找的,大家可以看看它們的區別。從身邊朋友的反饋可知,用海夕鉤型朝天鉤的釣友最多,海夕鉤體飽滿,鉤門寬,鉤尖深適中,如果開孔或開槽位控制好的話,確實是比較實用的鉤型。 … … … … … … 近幾年,我一直使用開槽的白狐朝天鉤,1號鉤體,略大。開槽位與鉤尖距離0.8厘米,鉤尖深0.4厘米,鉤門寬0.5厘米,每把鉤子的鉛墜都經過後期處理。墜子修小修圓潤,槽位加深,鉤尖往一側扳開適當的角度,形成歪嘴,並根據作釣水深和水層修整出兩種不同大小的鉛墜,便於臨場機動應對。 對照圖片是一把4號海夕鉤,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 … … … 鉤型的選擇完全是個人的習慣和愛好,並不能簡單地用孰好孰差來判定。但有一種鉤子絕對是敗筆,那就是開孔開槽位過於靠近鉤尖的鉤型。另外,過小的鉤子也不建議使用,小鉤跑大鯽,教訓慘痛。朝天鉤一般很少深喉,小鉤鉤在嘴邊,難以扎透魚唇,大鯽魚掙扎時極易脫鉤跑魚。 … 講完鉤子,最後講講綁鉤技巧。開孔朝天鉤是預留膠皮管的,把魚線穿入膠管,按正常方法綁鉤即可。在這裡我再給大家傳授一個小竅門,去除膠管,可以選擇粗細適中的太空豆,穿在魚線上,綁鉤完成後將太空豆塞進孔洞中,效果比膠皮管好得多。 … … 開槽朝天鉤一般有兩種綁鉤思路,一種是魚線魚線直接綁在鉤槽裡面,短線打結收緊。 … … … … …

坪林 溪釣香魚趣
樂 愛吃魚,愛到被形容是貓 不過, 樂 卻極怕魚身上的腥味;光聞,我就全身發癢! 聽說『野生香魚』的身上裏著水果香,你相信嗎? 為了印證這個說法, 樂 特別在釣季時北上坪林,一探究竟^^ 提到坪林,我想多數人都跟 樂 一樣,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茶 不過,在經過實地拍攝釣香魚的實況之後 樂 將會把『坪林』與『香魚』聯想在一起 香魚號稱是淡水魚的貴族,也是環境保護的指標 喜歡棲息在清澈乾淨的冷水溪流,對水質也相當挑剔 如果河流不夠清澈,牠們絕對不會出現 近年來,北勢溪放養香魚成功 讓許多釣友不用飛到日本去就能享受釣香魚的樂趣 而每年6至9月開放垂釣期間 不只會吸引許多喜愛垂釣的朋友前來 就連日本的釣客也會漂洋過海到坪林來享受釣野生香魚的樂趣 『映象之旅營地』今日的目的地 其實在來的路上也有好幾個露營區,好奇 樂 為什麼選在這兒嗎? 呵呵~因為今天正好有愛釣魚的會友在此舉辨會內賽 有多少人參加? 老實說 樂 也不清楚! 光是看每個人全副武裝雄糾糾的模樣,就看得我目不轉睛了 聽說要釣『水中女王』的裝備也很貴族! 光是防寒衣、釣魚背心、溯溪鞋、捕漁網、香魚船等配備 最少就要5萬元起跳! 而釣竿也得用專用的! 一支9公尺長180公克重的入門款,至少要六位數起跳 難怪, 樂 瞧釣手們的年紀也多不小了~(噓)

垂釣 溪哥的方法和餌料
溪哥,又稱闊嘴郎、苦槽仔、溪哥仔,雄魚體側有10—14條藍綠色不均勻橫紋(這個魚和馬口不是同一類魚),俗稱紅貓、(雄魚成為:紅杆子;雌魚成為:白杆子,蒼子),雌魚為較一致之銀白色,無須,體被圓鱗,側線完全而略向下彎曲,喜居於高溶氧量的溪流或水庫之中。 溪哥幼魚雜食性,成魚趨向肉食性,其胃含物包括:藻類、水棲昆蟲、環形動物、有機物碎屑及沙等等。 溪哥,黃昏和清晨常躍出水面捕食水面活動或落水的昆蟲,我們常用特製的毛鉤釣,不掛魚餌都能大量釣獲。 溪哥生活在溶氧量高,清澈的溪流中,喜棲息在河川的中游附近,比較活潑,具有群居特徵,生活水溫大致是13—26℃,通常於水域表層活動,分布比較廣,幼魚則棲息魚溪流旁水流較緩且底質含沙及細小卵石處,常與台灣石賓、台灣馬口魚等混居生活。 釣點: 江河水比較淺的急流灘,如果水下面有草,可以清理一下,然後垂釣,大約30公分左右比較好 釣餌: 蛆蟲,蛆蟲效果是比較好的,當然還有其他的 河流:用飛蠅釣法 水庫:用直柄路亞竿 釣溪哥其實路亞用毛釣是最好的,但是有些水庫因為特殊原因就不適合,所以要路亞要用亮片,來垂釣效果更好。亮片鉤比較大的,釣友可以用釣白條或自己換小鉤來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