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到底是要調到什麼程度?

在開放式有浪、有流的磯場,阿波標準的調校,是以波頂平水面,做為一個制式解說標準,這樣丹錐才能發揮較大的乘流效能,也較能緩解風線對波的干擾。
然而丹錐是死的,但在使用上是可以隨釣者,或是環境與對象需要而變通。不必墨守成規的,讓垂釣變成一種框架。
當所垂釣的場所,「乘流」變成不是首要條件時,好比在較封閉式的緩和水域,像是靜水的海灣、港區..等。就可調成讓波頂浮高一些,讓它成為傳統目視浮標的功能。
或是因垂釣對象特殊的訊息需要,如釣水平橫向拖餌的水針,或是吸口就餌的烏魚、豆仔、臭肚等。稍高於水面的波頂,更有利於釣者的作合訊息判斷。
以我個人的習慣,要釣烏魚時,會喜歡選用寬頂的波,且讓波頂出水面至少2~3mm高,這樣不管底下的魚是含著橫移或是啄口,靜水區水面的波相帶動的水紋,都能讓我更清楚明確的得到訊息。至於將波調到水下10cm一直叨著~~那應該叫做掛著波玩直感落入釣吧!這麼高端的技術,不在個人的理解領域之內,恕無法敘述。
(文章轉載自 呈洋磯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