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釣 如何釣臭肚?
認識臭肚習性活動時間、就餌、喜歡棲息環境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做為一個成功的釣手與獵人,必須要熟悉獵物的習性,才能輕易的征服獵物。臭肚棲息的環境為岩礁地形、淺水灣或珊瑚礁地形;食物則從甲殼類到藻類都是其覓食的種類。臭肚覓食的時間很固定,太陽出來過後到太陽快下山,習慣賴床的臭肚並不會咬母光時刻,打母光應該專注於其他魚種,如白毛、國旗、四齒仔、笛鯛和石斑之類的就常吃在清晨,可以把握這段時間釣獲。天色只要不亮臭肚就不吃,因此五點天亮,六點出太陽的情況,通常會吃在七點以後,而太陽快下山時覓食情況則是每況愈下,就算當下是爆咬只要天暗到一個程度(不用完全天黑),臭肚咬況就漸緩到完全停止,晚上臭肚是不吃餌的喔。另外不同於其他魚種,臭肚非常喜歡清水,反倒是水濁容易不咬,這點是需要注意的,因此大雨過後臭肚咬況通常不佳。臭肚身上的棘次皆具有毒性,俗諺中:「一魟,二虎,三沙毛,四斑午,五象耳,六倒吊」,臭肚就排名第五,第一次被臭肚刺傷可是會痛個大半天,手部腫脹麻癢,若不幸被刺到最好先將血液擠出,在塗上稀釋過後的氨水,真的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自己尿液也可以;也有一說是挖出臭肚的魚眼塗抹在傷口上,據稱魚眼上的黏液可以緩和疼痛,但最正確的方式還是熱敷,因為臭肚的毒性屬於蛋白毒,遇熱將會分解。通常被臭肚刺過幾次後身體就能對蛋白毒素產生抗體,因此除了傷口本身因尖銳物刺傷的疼痛後,多半已不會發腫麻癢。
[圖片說明] 白毛與臭肚。臭肚學名叫籃子魚,有一說是因為臭肚總是一籃一籃的被釣穫,因此有此稱呼。
釣臭肚選點
釣臭肚最佳的地點是水有流動,但是並不湍急的區域。若在急流區則應該尋找緩流區或緩流帶,畢竟臭肚並不像神經的白毛吃飯還要吃得這麼辛苦,他們喜歡在緩流區中覓食。通常ASA打下後,臭肚會循著流水近來,而比較容易留住他們的是緩流地區,最好的地點是流進來繞一圈出去的流水,若臭肚有進來,聞到ASA的味道就不會出去了,如此一來更能增加釣獲的機率。但若標點平靜無流,可選擇先少量大範圍的打餌,再逐漸縮小打餌範圍,最終將魚引誘到自己面前,方便釣獲。某些外礁釣點漲退潮時水流非常湍急,這個時候就不適合以臭肚為主攻魚種,應先鎖定其他魚種,如黑白毛或黑豬哥等魚種,施打誘餌將臭肚誘進等到水流漸緩,就是專攻臭肚的好時機。釣臭肚目標必須優先鎖定有流水的地方,如果前方有一條流流過,那就應該找流區中的緩流帶,臭肚並不喜歡在急流中覓食,因此通常跟隨流水進來後會停在較緩流的地區,所以最佳下竿的地點為急流中的緩流帶,若地區平靜無流,則可先大範圍少量多次打餌將周圍的魚引誘過來在逐漸縮減誘餌範圍,將魚集中後釣取。
以下提供澎湖女人嶼以及男人嶼部分選點
[圖:小女人退潮] 小女人退潮臭肚點
[圖:小女人漲潮] 小女人漲潮臭肚點,紫色為反撥潮
[圖 : 男人第三支退潮點] ASA打流頭釣內凹緩流處,選擇流尾進攻,標點小咬況好
[圖 : 男人第三支完全退潮] 若剛退潮時有誘魚,則退潮臭肚會集中在此緩流區,標點變大,但咬況減緩
釣組選擇
浮標
長標是釣臭肚首選,尾越長訊號越容易判別,標尾長20公分以上的細尾長標能提供明顯得咬訊判斷,且看久了也不會太疲累。標荷重可選0.5錢到3錢,只好做好釣組深度調整即可(詳見訊號判別說明),臭肚並非一定要小標、清標,只要熟知釣棚與魚種特性,三錢標一樣能整隻入水。由於必須依照臭肚就餌情況做調整,因此阿波並非很合適的釣組,若要選用阿波,則釣棚的調教上會比較難以判斷,而臭肚最重要的就是釣棚,當然找到適合釣棚後阿波也是能輕易的判斷出魚訊。但臭肚最適合的釣組還是長標釣法,長標5分到1.5錢皆適合拿來做釣,若用1.5錢以上的浮標,建議要微調整浮力值,好方便訊號判斷,儘量調整到”目”的位置。
釣線
臭肚並不挑線,約0.8~3號線都很適合做釣,如果臭肚大建議用2號以上的子線方便引拔。子線宜短不宜長,子線越短越快速到達定點,到了定點後訊號才能明顯的傳導到浮標上。釣組在水中的情況多為鉛先落到定點後,子線才慢慢飄下,這段時間通常魚就餌的訊號容易移失或不明確,因此較短的子線能縮短這段不明確的時間,讓魚就餌立刻帶動浮標讓釣客看見魚訊好方便作合。
釣鉤
釣鉤儘量以小但不至於吞鉤的大小做釣(吞鉤不好解,且也危險),以下提供建議參考大小,
三指臭肚 : 小磯3號 – 小磯4號
四指臭肚 : 小磯4號 – 小磯5號
五指臭肚以上 小磯5號 基努0.5號 – 基努0.8號
做釣時建議的做法為雙鉤,間距10公分即可,10公分的間距是為了裝餌方便,若一鉤長20公分,另一鉤長50公分,裝餌時將會使速度變慢,臭肚大咬時可是會造成不少困擾;子線長度不宜太長,20~40cm的長度為宜。
建議釣組
線檔 – 浮標座 – 卡拉棒 – 中通鉛 – 三叉扁擔 – 子線 – 雙鉤
餌料與ASA粉選擇
基本上大部分磯釣的餌粉中輕比重或是輕比重的都適合引誘臭肚,紅色通常又比白色適合,也可以只打粉不打南極蝦,一樣可以吸引到臭肚族群。釣餌從小白蝦、鬍鬚蝦、蝦仁、練餌、南極蝦跟藻餌都適合拿來釣臭肚;甲殼類適合在魚群有一定數量時使用,對於形單影隻的臭肚並無太大吸引力,而臭肚群則會群起圍攻。若要能有效避開其他雜魚最適合的釣餌就是練餌與藻餌,藻餌覓食的魚類較少,能避開最討人厭的雀鯛族群;練餌首選建議班長練餌,長期的實測下,班長主要吸引的魚種為紅尾冬、鸚哥與臭肚,一樣能夠閃避雀鯛族群。
練餌的鉤法
使用班長練餌時要依照釣法與咬況做調整,若沒有打ASA的情況下,班長一開始可以捏大顆一點,可以包覆整隻鉤子,有打ASA沒咬況時也可以以包覆鉤子的大小作釣,如果已經百面咬的情況下,當然是以準度與數量為目標,這時就應該捏顆綠豆大小的釣餌在鉤尖就可,讓臭肚一口吃,準度可是非常準的喔。
訊號判別
臭肚的訊號不像黑鯛一樣會慢拖下沉,也不像花身仔會瞬間射鏢。有人說臭肚吃得很輕,也有人說臭肚吃得很殺,為何會有如此的差距,是因為水深的設定導致吃餌很殺或是很龜毛的情況產生。以臭肚為目標來說,只有海裡有臭肚就是一定會吃餌,會感覺浮標沉不下去或只沉半目,首先應先排除浮標浮力太強的問題(若殘留浮力過多應該以咬鉛微調到目的位置),若排除殘留浮力過多的問題後後依然只沉半目一目,那通常就是水深的問題了了,要想像魚在水中吃餌有三種情況,水平、往上或往下,這造就了浮標所反映的情況,水平吃的時候訊號不明確,代表釣組深度剛好在魚的泳層,這種情況會造成魚訊不明顯,只沉個幾公分,並不是很好分辨也容易放槍,這是因為魚兒要平拉好一段距離才會拉動浮標所導致。魚由上往下吃會造成魚訊極不明顯甚至沒有魚訊,造成狂被盜餌的情況,這是因為魚兒把餌咬起,卻不會拉動浮標所導致。魚兒由下往上吃是最佳的訊號,通常浮標反映出來的魚訊容易判斷,魚兒往上吃餌後會馬上回到原本泳層,因此魚訊會馬上顯現在浮標上。若對以上情況並不能想像的話,可以在末端綁個小重物,把重物放在桌子邊緣,釣線垂下,這條釣線的末端就好比魚鉤,此時先嘗試往下拉,重物應該會馬上掉落,就好比魚由下往上吃餌,吃完後向下拉,魚訊會馬上反應出來;接下來一樣把重物放回,用水平方式拉住釣線末端左右平移,這時會發現需要動更多的距離重物才會落下,這就是水平吃餌導致於訊號不明確的原因,因為魚要叼著釣餌釣勾移動一段距離後訊號才會顯現;最後…拉住釣線末端往上拉,必須移動超遠的距離才能讓重物落下,所以讓魚往下吃,通常只會有些微的魚訊甚至沒有魚訊。所以當確定有臭肚時,被盜餌卻沒有訊號時或者是訊號不明顯時,都應該調淺,若訊號明確但咬況不連續時,可以考慮往下調整,每次的調整應該以10~20公分為佳,以臭肚來說,10~20公分能決定很大的差異,因此到了釣場,若看到釣客釣得不錯,不妨先偷看一下他釣組的長度,來當今天的基準,通常很有效果喔。
(文章轉載自釣魚新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