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梭魚的習性與特性介紹
沙梭魚
沙梭(Sillaginidae),俗稱沙腸仔,是一種鱸目的海魚,亦泛指所有屬於沙梭科的魚類。沙梭科又名鱚科。
沙梭魚 的身體呈細長的圓柱形,頭部作錐體狀,魚鱗和口部都較小。沙鮻魚的特性是極容易受驚嚇,而且受驚嚇時會躲進海底的沙泥裡。沙梭魚雜食,攝食泥地的小蝦、甲殼類、多毛類等底棲動物
分布
沙梭魚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日本琉球列島至南海北部。主要棲息于砂泥底質海域,或珊瑚礁區周圍的砂地上。棲息深度0~20米。生殖期南海北部灣為春季,黃、渤海為春末至仲夏。產浮性卵,卵球形。黃、渤海春末開始遊向近岸,產卵後分散索餌;于深海越冬。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日本琉球列島至南海北部。主要棲息于砂泥底質海域,或珊瑚礁區周圍的砂地上。棲息深度0~20米。
生殖期
沙梭魚生殖期南海北部灣為春季,黃、渤海為春末至仲夏。產浮性卵,卵球形。黃、渤海春末開始遊向近岸,產卵後分散索餌;于深海越冬。在我國,沙梭魚是閩南和台灣釣友對多鱗蟢的俗稱。一般體長10-20釐米,體重50~70克,是一種生活于淺海底層的小型魚類。沙梭魚在我國分布面廣,四大海區均有分布。它喜歡棲息在水質澄清的沙質海區,平時較少集群,多分散活動。一般都是製作成即食的魚乾魚片。
特性
沙梭魚錐形的頭部和鈍尖的吻部,配合堅實有力的身體,讓它們在遇到危險時,能快速施展「沙遁」的本領,亦即潛入沙中,躲避掠食者和漁網的捕撈。漁民在沙地上用曳網拖過時,腳底會感覺到沙梭魚在沙地里逃竄,所以稱它們為「鑽沙者」(Sandborers)或「沙腸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