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鰱 習性與特性介紹
大海鰱
分布
本魚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非洲東岸和南岸、菲律賓、韓國、台灣、澳洲、社會群島、印尼、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日本以及南海和東海等海域。常見於淺海,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南太平洋塔納島。
特徵
本魚近似海鰱,體較為短壯,略形側扁。被大圓鱗,側線直走。背鰭稍小於臀鰭,最後鰭條延長為絲狀。背鰭、臀鰭基底沒有鱗鞘。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鰭淡黃色。背鰭和尾鰭的邊緣灰色。胸鰭末端散有小黑點。體長可達100公分。
生態
本魚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成魚常生活於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有時進入河口區,幼魚則通常棲息於河口、內灣或者紅樹林中。亦見於河流、湖泊和沼澤死水中。成魚及幼魚均可忍受寬範圍的水體含鹽量。攝食小蝦和小魚。幼魚發育經變態過程,即「細頭挾帶型」期。
習性
大海鰱的飲食習慣隨著生長發育一直在改變,在發育的第一個階段,它們直接從水中獲取營養物質。脫離幼體的年少個體吃 浮遊生物、小魚和昆蟲。成年海鰱僅吃魚類和甲殼類生物,主要以捕獲 沙丁魚、 鯷魚、鯔科類魚、鋸蓋魚、 麗魚(這類魚比重最大)以及蟹類為食。由于牙齒過小,大海鰱整個吞吃食物。而且它們主要在中層水域捕食。
幼體時期,大海鰱的天敵是魚和浮遊生物,成年以後,捕食它們的是 牛鯊(低鰭真鯊)、 無溝雙髻鯊、 美洲鱷和各種 海豚。面對 捕食者的威脅,和許多魚類一樣,大海鰱會一種反蔭蔽技術。它們的背部一般為黑色,當捕食者從上向下覓食時,那些背部的黑色將它們隱入下方深水的黑暗中。多數魚類的腹側面顏色較淺,大海鰱則是亮銀色,當捕食者從下往上搜捕時,這種顏色將它們隱入淺色的上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