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足類簡介與淺談
頭足類的分類:
頭足類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目前全世界現生的頭足類約有47科139屬,共約700種,全部產於海中。現生頭足類可區分為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的鸚鵡螺目(Nautilida),及鞘亞綱(Coleoidea)的烏賊目(Sepiida)、耳烏賊目(Sepiolida)、槍形目(Teuthida)、幽靈蛸目(Vampyromorpha)及八腕目(Octopoda),其中包括了演化上佔重要地位的活化石~鸚鵡螺,以及日常食用的重要海產~烏賊、鎖管、魷魚及章魚等。頭足類中的許多種類,一直是中國人主要的食用海產,也是極為重要的漁業資源,臺灣的漁民不僅在鄰近海域捕撈頭足類為食,更以遠洋漁船遠征南美洲的阿根廷及福克蘭群島海域捕捉魷魚,為臺灣的遠洋漁業貢獻良多。
頭足類在地質史上的分布也很廣,化石種類多達14,000種,是地層比對最好的標準化石之一。化石頭足類的主要種類多為鸚鵡螺、菊石及箭石等,八腕目的船蛸外殼化石則偶可發現,但極罕見。
c槍烏賊) Loligo edulis Hoyle, 1885的俗稱,又稱為真鎖管,與萊氏擬烏賊同屬於鎖管科 Loliginidae,外套膜較為細長,身體後半段有一對長菱形的鰭,臺灣海峽常見,盛產季節約在6~8月。
★章魚 ★又稱石居,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的俗稱,在口部周圍僅有8隻腕,缺乏觸腕,故又被稱作八爪魚。腕上的吸盤沒有柄,也沒有齒環,身體柔軟,沒有內殼,但船蛸科的章魚,其雌章魚會製造石灰質的外殼,殼僅有單室,沒有分隔成許多氣室。章魚大多是底棲的種類,以爬行為主,較少游泳。
此外,有活化石之稱的鸚鵡螺類,不僅具有分隔氣室的碳酸鈣外殼,而且腕的數目可多達九十枚以上,腕上更缺乏吸盤的構造。
頭足類的棲所:
頭足類分布廣泛,全部都是生活在海洋中,在世界熱帶、溫帶及寒帶海洋中都有發現,其中以熱帶海洋的種類最為豐富。分布的水深從海邊的潮間帶、淺海的珊瑚礁區及泥沙海底、廣闊的大洋表面,以及黑暗無光的數千公尺深海中,都有不同的頭足類棲息。有些廣布型的頭足類,因為幼生能隨著洋流飄散到極廣大的海域,因此能廣泛分布到各大洋。
頭足類對鹽度變化的忍受能力很弱,絕大多數的頭足類都是典型的狹鹽性動物,在低鹽度的波羅的海及黑海中,從未有頭足類的紀錄,反之,在高鹽度的地中海及紅海海域,頭足類的種類不僅繁多,而且數量也較大。
海底地形與底質對頭足類也有明顯的影響,海山、海脊等特殊地形會形成海底渦流,使海底氧氣充足、食餌豐富,為頭足類的集中分布區域,底質對於主要營底棲生活的章魚類有特別密切的關係。
頭足類的智力及變色:
頭足類在學習能力、記憶力、逃脫能力、相互溝通、求偶行為等各種行為方面複雜而傑出的表現,顯示出牠們是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最為聰明的動物。而從身體構造上來看,其中央神經結的複雜程度也不輸於魚類,章魚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及逃脫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頭足類藉著體表色素細胞的張縮來改變體色,這是牠們極為重要的保護性適應,藉此來隱蔽自己及攻擊敵人。這對牠們的捕食十分有利,現生的頭足類中,除了鸚鵡螺類不具有色素細胞外,其他頭足類的色素細胞都很發達。
頭足類的色素細胞是一個個具有彈性外壁的扁平小囊,包埋在真皮層之下,囊外連結著十多條放射肌束纖維,放射肌受腦神經控制,當放射肌收縮時,色素細胞脹大,體色變濃;當放射肌舒張時,色素細胞縮小,體色變淡。與色素細胞混雜出現的,還有一種能發出特殊閃光的虹細胞。
頭足類因生活的環境不同,變色的能力也各有差異,烏賊及章魚的變色能力較強,特別是章魚的變色行為最為複雜。魷魚及鎖管類的變色能力較差,而棲息於深海生活的小頭魷魚(Cranchiidae)及有鬚蛸類(Cirrata)的章魚,其色素細胞則已退化。某些章魚的體表有一些靜態性的色斑,例如豹斑章魚的藍環等,這些色素永久存在,不隨生活狀況而變化,它們在生物學上的意義,可能在於警告敵人,或作為召喚同類的訊號。
運動方式:
頭足類的運動方式約可分為幾種:
1. 噴射游泳(jet propulsion): 這是頭足類獨特的運動方式,以魷魚為例,噴射游泳主要是由外套膜和漏斗的肌肉來完成。當外套膜開口打開時,海水進入,而後外套膜內壁與漏斗上的閉鎖軟骨接合,外套膜環肌收縮,水壓增加,海水便由漏斗噴出,魷魚得到反作用力的推進,就能往另一個方向快速移動。漏斗開口的方向可以前後彎曲,因此不管是向前追捕獵物或是向後躲避敵人都能隨心所欲。藉著漏斗的推進能力,使得魷魚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的移動,因此素有海底火箭之稱,有時槍魷魚等的頭足類還會噴出水面,其他如烏賊、章魚及鸚鵡螺也具有一定的噴射游泳能力。
2. 划行(paddling): 魷魚、槍魷魚、烏賊及有鬚章魚在外套膜兩側具有一對鰭,可以靠鰭類似划槳的作用幫助身體向前堆進,且亦具有平衡的功能。
3. 律動(jellyfish pulsating): 部份章魚尤其是行大洋遊走性的章魚,因為其腕間膜較深,因此腕張開時如傘狀,當腕向中收縮,便可藉擠壓水體而獲得推進的動力。
4. 爬行(crawling): 是大部分章魚與鸚鵡螺的運動方式,烏賊有時也會以這種方式運動,主要以腕交替著地,使身體前進,或是以吸盤牽引他物,使身體獲得前進的力量。
因應多樣化的運動方式,頭足類亦發展出其他的配套措施。魷魚藉噴射作用而能快速運動,因此頭部與外套膜連接處的肌肉較其他頭足類來的強韌,而能支撐噴水時的強大水壓。魷魚亦發展出巨大神經索來精準調控快速運動的需求。另外,頭足類還擁有和魚的側線一樣的構造,用以感覺周遭環境的變化,及早做出適當的反應。使頭足類感覺身體的平衡與否的也是與魚類耳石類似的平衡石(statolith)。雖然頭足類的運動方式較魚類多樣且擁有許多與魚類類似的感覺構造,但因為魚類游泳所耗費的能量比頭足類的噴射運動來的低,所以整體而言,魚類仍然是海洋世界中的游泳冠軍。
調整浮力的能力可以幫助許多頭足類進行較低能量消耗的生活方式,例如鸚鵡螺的外殼中有許多空室,空室之間彼此有體縱管(siphuncle)相通,鸚鵡螺便能在這些空室中進行氣液交換,控制浮力。烏賊體內有碳酸鈣質內殼,就是中醫藥材之一的海螵蛸,也可幫助烏賊控制浮力。另外,部分魷魚則在消化腺中貯存油脂,或是以代謝產物製成氨離子溶液取代較重的體液來達到中性浮力。而藉收縮肌肉、改變體積大小來控制浮力更是快速便捷的方法。
生活於深海的頭足類並不會因為水壓過大而被壓扁,主要是因為體腔雖然有外套膜保護,但非密閉的空間,水流不斷地進出因此壓力的調節是即時的,所以也不會像其他深海魚類被漁網拖出水面時,因為密閉體腔無法調節內外壓力而使魚鰾漲破、內臟吐出的情形發生。
頭足類的呼吸及循環系統:
頭足類的呼吸功能完全由位於內臟囊兩側的羽狀鰓來擔任。鸚鵡螺亞綱的鸚鵡螺類具有兩對鰓,其他現生的鞘亞綱頭足類僅具一對鰓。鰓由許多鰓葉構成,而每個鰓葉又由許多鰓絲所組成,水流出入於鰓絲之間,由鰓絲進行氣體交換。鸚鵡螺的鰓大部分是游離的,約有三十多個鰓葉,鰓內具有出鰓血管與入鰓血管,但沒有微血管構造。魷魚及鎖管類的鰓葉數約為60~70個,烏賊約為30~40個,除了出、入鰓血管之外,鰓絲內尚有微血管分布。章魚類的鰓葉雖然只有8~10個,但構造比魷魚、鎖管及烏賊更為複雜,其鰓軸腔特別發達,將鰓葉分成兩列,鰓葉及鰓絲的皺褶顯著增加,鰓絲內的微血管形成網狀分布,使氣體交換的面積大大地增加。
鸚鵡螺亞綱的頭足類,具有四個心耳;鞘亞綱的頭足類則在內臟囊的中央有一個心室,兩邊各有一個心耳,同時另具有兩個鰓心,位於鰓的基部,也能收縮,以加強循環作用的功能。鸚鵡螺亞綱的血液從動脈流入組織之間隙,經過大的血竇到鰓,最後經靜脈血竇回心;雖然鸚鵡螺也有微血管,但僅分布在皮膚上,尚無分送血液的功能,牠們的循環系統仍屬於開放式,鞘亞綱也具有血竇,但除了章魚類的血竇尚有些收集血液的作用之外,其餘種類的血液循環,都在血管中進行,由血液從動脈經微血管到靜脈,再進入鰓進行氣體交換後回心,已形成一種閉鎖式的循環系統。頭足類的血液中含有血藍蛋白,稍帶藍色(青色),靜脈血在充氧時則變為無色。
頭足類的視覺器官:
頭足類在頭的兩側生有兩隻發達的眼睛,除了少數具有眼柄的種類之外,兩眼都位於眼窩內。鸚鵡螺類為環狀空腔的眼睛,有開孔與外界相通,結構原始。鎖管類、魷魚類及烏賊類的眼睛為球狀晶體眼,結構複雜,有晶状體、虹彩、玻璃體等構造。烏賊類的眼睛很大,直徑與頭長接近,鎖管類、魷魚類及章魚類的眼睛相對較小,帆魷魚科(Histioteuthidae)的種類兩眼左大右小。魷魚的眼眶不具外膜,全面與外界相通,並具有由皮膚皺襞所形成的厚眼瞼。鎖管類的眼眶外具有薄而透明的假角膜,以細小的泪孔與外界相通。烏賊類的眼眶外也具假角膜,其邊緣有一個假開口,也僅以細小的泪孔與外界相通。章魚類的眼眶外具有內、外兩層假角膜,外層較厚,內層較薄。某些大洋性的頭足類,眼球附近生有發光器,其數目、排列和大小,可作為分類的依據。
頭足類的棲所:
頭足類分布廣泛,全部都是生活在海洋中,在世界熱帶、溫帶及寒帶海洋中都有發現,其中以熱帶海洋的種類最為豐富。分布的水深從海邊的潮間帶、淺海的珊瑚礁區及泥沙海底、廣闊的大洋表面,以及黑暗無光的數千公尺深海中,都有不同的頭足類棲息。有些廣布型的頭足類,因為幼生能隨著洋流飄散到極廣大的海域,因此能廣泛分布到各大洋。
頭足類對鹽度變化的忍受能力很弱,絕大多數的頭足類都是典型的狹鹽性動物,在低鹽度的波羅的海及黑海中,從未有頭足類的紀錄,反之,在高鹽度的地中海及紅海海域,頭足類的種類不僅繁多,而且數量也較大。
海底地形與底質對頭足類也有明顯的影響,海山、海脊等特殊地形會形成海底渦流,使海底氧氣充足、食餌豐富,為頭足類的集中分布區域,底質對於主要營底棲生活的章魚類有特別密切的關係。
運動方式:
頭足類的運動方式約可分為幾種:
1. 噴射游泳(jet propulsion): 這是頭足類獨特的運動方式,以魷魚為例,噴射游泳主要是由外套膜和漏斗的肌肉來完成。當外套膜開口打開時,海水進入,而後外套膜內壁與漏斗上的閉鎖軟骨接合,外套膜環肌收縮,水壓增加,海水便由漏斗噴出,魷魚得到反作用力的推進,就能往另一個方向快速移動。漏斗開口的方向可以前後彎曲,因此不管是向前追捕獵物或是向後躲避敵人都能隨心所欲。藉著漏斗的推進能力,使得魷魚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的移動,因此素有海底火箭之稱,有時槍魷魚等的頭足類還會噴出水面,其他如烏賊、章魚及鸚鵡螺也具有一定的噴射游泳能力。
2. 划行(paddling): 魷魚、槍魷魚、烏賊及有鬚章魚在外套膜兩側具有一對鰭,可以靠鰭類似划槳的作用幫助身體向前堆進,且亦具有平衡的功能。
3. 律動(jellyfish pulsating): 部份章魚尤其是行大洋遊走性的章魚,因為其腕間膜較深,因此腕張開時如傘狀,當腕向中收縮,便可藉擠壓水體而獲得推進的動力。
4. 爬行(crawling): 是大部分章魚與鸚鵡螺的運動方式,烏賊有時也會以這種方式運動,主要以腕交替著地,使身體前進,或是以吸盤牽引他物,使身體獲得前進的力量。
因應多樣化的運動方式,頭足類亦發展出其他的配套措施。魷魚藉噴射作用而能快速運動,因此頭部與外套膜連接處的肌肉較其他頭足類來的強韌,而能支撐噴水時的強大水壓。魷魚亦發展出巨大神經索來精準調控快速運動的需求。另外,頭足類還擁有和魚的側線一樣的構造,用以感覺周遭環境的變化,及早做出適當的反應。使頭足類感覺身體的平衡與否的也是與魚類耳石類似的平衡石(statolith)。雖然頭足類的運動方式較魚類多樣且擁有許多與魚類類似的感覺構造,但因為魚類游泳所耗費的能量比頭足類的噴射運動來的低,所以整體而言,魚類仍然是海洋世界中的游泳冠軍。
調整浮力的能力可以幫助許多頭足類進行較低能量消耗的生活方式,例如鸚鵡螺的外殼中有許多空室,空室之間彼此有體縱管(siphuncle)相通,鸚鵡螺便能在這些空室中進行氣液交換,控制浮力。烏賊體內有碳酸鈣質內殼,就是中醫藥材之一的海螵蛸,也可幫助烏賊控制浮力。另外,部分魷魚則在消化腺中貯存油脂,或是以代謝產物製成氨離子溶液取代較重的體液來達到中性浮力。而藉收縮肌肉、改變體積大小來控制浮力更是快速便捷的方法。
生活於深海的頭足類並不會因為水壓過大而被壓扁,主要是因為體腔雖然有外套膜保護,但非密閉的空間,水流不斷地進出因此壓力的調節是即時的,所以也不會像其他深海魚類被漁網拖出水面時,因為密閉體腔無法調節內外壓力而使魚鰾漲破、內臟吐出的情形發生。
頭足類的呼吸及循環系統:
頭足類的呼吸功能完全由位於內臟囊兩側的羽狀鰓來擔任。鸚鵡螺亞綱的鸚鵡螺類具有兩對鰓,其他現生的鞘亞綱頭足類僅具一對鰓。鰓由許多鰓葉構成,而每個鰓葉又由許多鰓絲所組成,水流出入於鰓絲之間,由鰓絲進行氣體交換。鸚鵡螺的鰓大部分是游離的,約有三十多個鰓葉,鰓內具有出鰓血管與入鰓血管,但沒有微血管構造。魷魚及鎖管類的鰓葉數約為60~70個,烏賊約為30~40個,除了出、入鰓血管之外,鰓絲內尚有微血管分布。章魚類的鰓葉雖然只有8~10個,但構造比魷魚、鎖管及烏賊更為複雜,其鰓軸腔特別發達,將鰓葉分成兩列,鰓葉及鰓絲的皺褶顯著增加,鰓絲內的微血管形成網狀分布,使氣體交換的面積大大地增加。
鸚鵡螺亞綱的頭足類,具有四個心耳;鞘亞綱的頭足類則在內臟囊的中央有一個心室,兩邊各有一個心耳,同時另具有兩個鰓心,位於鰓的基部,也能收縮,以加強循環作用的功能。鸚鵡螺亞綱的血液從動脈流入組織之間隙,經過大的血竇到鰓,最後經靜脈血竇回心;雖然鸚鵡螺也有微血管,但僅分布在皮膚上,尚無分送血液的功能,牠們的循環系統仍屬於開放式,鞘亞綱也具有血竇,但除了章魚類的血竇尚有些收集血液的作用之外,其餘種類的血液循環,都在血管中進行,由血液從動脈經微血管到靜脈,再進入鰓進行氣體交換後回心,已形成一種閉鎖式的循環系統。頭足類的血液中含有★血藍蛋白★,稍帶藍色(青色),靜脈血在充氧時則變為無色。
頭足類的視覺器官:
頭足類在頭的兩側生有兩隻發達的眼睛,除了少數具有眼柄的種類之外,兩眼都位於眼窩內。鸚鵡螺類為環狀空腔的眼睛,有開孔與外界相通,結構原始。鎖管類、魷魚類及烏賊類的眼睛為球狀晶體眼,結構複雜,有晶状體、虹彩、玻璃體等構造。烏賊類的眼睛很大,直徑與頭長接近,鎖管類、魷魚類及章魚類的眼睛相對較小,帆魷魚科(Histioteuthidae)的種類兩眼左大右小。魷魚的眼眶不具外膜,全面與外界相通,並具有由皮膚皺襞所形成的厚眼瞼。鎖管類的眼眶外具有薄而透明的假角膜,以細小的泪孔與外界相通。烏賊類的眼眶外也具假角膜,其邊緣有一個假開口,也僅以細小的泪孔與外界相通。章魚類的眼眶外具有內、外兩層假角膜,外層較厚,內層較薄。某些大洋性的頭足類,眼球附近生有發光器,其數目、排列和大小,可作為分類的依據。
頭足綱:
頭足綱是軟體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綱,大都棲息在海裡,分布很廣。具有發達的頭部和眼睛,圍繞頭部四周的腕足附有吸盤,可靈活的攫取食物。外殼不明顯,或根本沒有外殼,使牠們看來較不類似其他軟體動物。鸚鵡螺是本綱中唯一具有完整外殼的動物。例如:鸚鵡螺、章魚、烏賊、魷魚和鎖管。
頭足類是無脊索動物裏最高等的一綱。由於這一類動物的腳,一部分變形成為觸手,而且都長在口的周圍,等於是腳長在頭上了,因此叫作頭足類。
頭足類動物有八隻、十隻或者更多隻的觸手。口邊有一對眼睛。頭部下方有個漏斗,藉漏斗噴水而運動。牠們用鰓呼吸。這類動物都是生活在海洋裏的動物,吃小魚、蝦、蟹、蛤和蚌等小動物。
頭足類可以依照鰓的數目分為;四鰓類和二鰓類。四鰓類有鸚鵡螺等,觸手非常多,眼睛裏沒有水晶體的構造。二鰓類如果是十隻觸手的就是烏賊,八隻觸手的就是章魚。烏賊和章魚的體形可以大到十五公尺;直腸上方有一個墨囊,遇到敵人攻擊牠的時候,就射出黑漆漆的墨汁,把身邊的海水染成黑色,讓對方看不到牠,乖機逃走。
這是完全海產的動物,由近海至遠洋,到處有其蹤跡。性喜肉食,魚、介、甲殼類等均為其食餌,被等可供食用。
淺談頭足類的生殖行為與卵群辨識
春季正是人們開始往海濱活動的季節,也是頭足類繁殖的時候。您若喜歡潛水,在沿近海較淺的海域,偶然可發現香腸狀的卵鞘或葡萄狀的卵粒,甚至也可欣賞頭足類求愛、交尾的過程。本文主要簡述管魷、烏賊、章魚及鸚鵡螺等頭足類的生殖行為及卵群的辨別。
一、生殖行為
頭足類為雌雄異體的軟體動物,在雄體向雌體傳遞精莢的生殖過程中具有對抗、求愛及交配等有趣的生殖行為。對於四鰓類的鸚鵡螺而言,僅有簡單的交配及產卵行為,但對於二鰓類則出現相當複雜的追偶、爭偶、交配、產卵及護卵行為,同時烏賊、管魷與章魚的行為也不同。大部分的鎖管類在繁殖期間會聚集成群,形成複雜的對抗與求愛活動;烏賊類雖有小群的聚集,但類似的對抗及求愛行為較為緩和;而章魚則喜單獨生活,很少有求愛及雄體間的對抗行為,因此章魚的生殖期比烏賊、管魷類長,雌章魚大部分的時間及能量皆用於產卵。
(一)管魷類的生殖行為 鎖管類的交配姿勢,可分為頭對頭擁抱式,側向擁抱式,及平行擁抱式等三類型。
在交配初期,雄體為尋覓配偶在雄體間展開激烈的競爭,獲勝的雄魷則揚起第Ⅰ腕追逐雌體,體內的發光器也不斷的發光,漸漸接近雌體,雌體則以發光相對應(例如:筆管鎖管L. bleekeri為表皮發光組織;烏賊為虹彩細胞的quanine光),接著雄性由斜後方以腕抱住雌體,然後逐漸的移往頭部方向,且以第Ⅱ腕抱住雌體眼睛附近。最後以左第Ⅳ腕(交配腕)由外套腔內取出精莢束,插入雌體外套腔內,完成交配行動。雌體在交配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交配期間雄體不但會發出白光,且鰭條也強烈的擺動,但雌體體色卻無顯著的變化,鰭也不擺動,此種「側向擁抱」姿勢,產卵時雄性精莢會在雌體輸卵管開口附近射出精蟲囊(sperm reservoir),而「頭對頭」相抱的姿勢,精蟲囊則由周口膜上的受精囊射出。交配後的雌體開始下沉,並立即產出卵鞘。卵鞘先由漏斗噴出,再以腕豎立於海底,將卵鞘基部固定在選定的場所,身體的前進後退產下指狀的卵鞘。
(二)烏賊類
成熟的烏賊於交配初期,雄體對雌體也有示愛的行動,雄體會高舉第1對腕逐漸接近雌體,此時外套膜背部的橫紋,及鰓基部的白紋相當明顯,此金屬光澤為興奮狀態的表現(圖3a),同時除了對雌性展現魅力外,也對於其它雄性競爭者具有示威的作用 。交配後雌烏賊沈至海底,此時體背朝下,腹部末端貼近海底,身體與海底呈30度方向的姿勢,再以觸腕捕捉漏斗上的卵粒,其他腕貼近海底,將卵粒一個一個的排列於附著物上。烏賊卵囊的基部有接著線,卵囊彼此隔離,而耳烏賊(Sepiolidae)卵表層為相互接合。
(三)章魚類
雄蛸似乎可辨識雌蛸的化學特性。交配方式可分為距離式交配【雄章魚伸長右第Ⅲ腕,在某距離內插入雌章魚外套腔內及騎上式交配【雄蛸騎在雌體上,交配的時間連續數小時,也有數日後再返回交配者,但非單一的雌雄配對,偶而也出現一對多的配對。
其他章魚類的繁殖行動與真蛸沒有多大差別,北美西岸的雙斑蛸bimaculatus、夏威夷的O. horridus雌雄皆在某一段距離內的交配;環蛸Haplochlaena maculosa及水蛸Paroctopus dofleini為騎上式交配;而O. cyaneus及水蛸P. dofleini則有一對多的配對行動。
釣軟絲入門
軟絲仔的中文標準種名是“萊氏擬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鎖管科的成員.為一般餌木釣的目標魚種*但是也會碰到花支 透抽 章魚等…不同的目標魚種.從農曆年到國曆的4月份是產卵的高鋒期 這個時間的軟絲和花支體型最大 餌木釣的紀錄最大的軟絲有6斤多的體型 就是在這季節出水的 一直到8月份左右 之前孵化的軟絲就有10-25公分的體型了. 所以軟絲的產卵期主要在初春之際,雖然數量不多,但體型大多相當大,軟絲在成長之後 會在秋季洄游,此時也是初學者釣軟絲的最佳機會
釣場的選擇:
選擇釣軟絲的釣場 跟選擇磯釣場很相近 因為軟絲就是以小魚為覓食主要對像 所以在港區的凸岬和船隻出入航道或磯釣場都會有軟絲的芳蹤. 挑選港區為釣點時以船隻航道或凸岬ㄠ處為主.外礁岩區以白沫帶和迴漩場為上選.但因為礁石區容易因為海水青苔和褐澡淺根附著於岩石上 變的很滑 所以釣手在釣軟絲時..安全也是很重要需要考慮的 與海平面有些落差的釣點,一可防止海浪潑到,二可提高餌木沉底後與釣手之間的角度,可讓木蝦有較靈活的操作並且就餌時較敏感
時機:
首先要隨時掌握氣象,安全是最重要的其次潮水看干潮底,開始反漲 和滿潮轉干潮底時到四,五分,左右, 這時最適合在內灣地帶下竿,因干潮軟絲會聚 集內灣覓食,等漲潮到相當程度,,魚群即往外散去.月光影響 來說,滿月光線太強,魚群會深潛,但無月光時又很難聚集,因此中 小潮較適合釣軟絲。
木蝦的選擇:
蝦尺寸的選擇應以時令現況來做選擇,以季節來說,春初時軟絲體型較大,且東北季風未過時海浪較大,此時可用3.5~5.0吋木蝦
春末至夏末秋初時雖然數量較多,但體型普遍較小,且夏天的海浪小木蝦較容易沉 入底部,此時可用2.5~3.5號,越接進秋天號數越大
秋天就是釣軟絲的最佳季節,此時平均體型都有1斤以上了,這時後木蝦的選擇還是 以3.5吋中鉤的機率較高
冬末春初時是軟絲產卵的季節,體型最大但數量也是最少的時候,加上風浪也大,這 時木蝦就得用4.0~4.5號
以潮汐來說.大潮水和長潮水<農歷每月1號和15號為大潮水開始.3-4天之後轉為長潮再3-4天轉中潮等一順序變化>適合用重一點的木蝦 尤其在春季 因為大軟絲 花支都吃的很貼底 加上流水很大 阿豪建議大家挑重一點 中小潮則反之.
釣具選擇:
1.釣竿:
建議使用7~9呎(餌木竿)選擇時以竿先端軟竿身硬挺的竿子為優先 因為就餌敏感並且木蝦在水底跳耀的角度較大 很容易就可以達到誘騙軟絲的目地.早期北部地區釣軟絲有不少朋友會挑3號18尺的磯釣竿來釣軟絲 根據釣友的說法長竿子在高堤防並且有大型消波塊之釣場 比較可以躲過肉粽割母線 拋投也比較遠 但是缺點就是竿肚比較軟 所以餌木跳耀角度會比較小 晃餌時竿子就必須加大仰角 讓木蝦更活耀 所以餌木竿所在的釣場一定要比較低場或到肉粽區為了配合竿子的長度 所以必須要爬到更外面去
2.捲線器:
建議2000~3000型型紡車捲線器,在挑選的時候可以考慮培林數量..培林比較多 捲起來比較輕鬆 但是要考量是不是有arb或cbrr的防海水功能 使用的壽命較長 其2是考量齒輪比 例如說5.0:1就是我們手捲一圈紡車捲5圈 齒輪比越大速度越快 但是低齒輪比的捲線器牙就較粗 相對強度較強
3.釣線:
建議使用pe線或火線等沒有延展性又高敏感的特性 比重約為0.9左右<海水比重1.04>加上一段尼龍線約2尋為前導線<1.34>較適合野場使用.或碳纖線<比重1.78-1.9.>比較適合深場.及反響高之場所 阿豪所使用的釣線為 1.0火線加2.5號尼龍線
操竿法:
將木蝦拋至定位待其沉入你所要的深度泳層後,滯線收緊然後將竿子向上抽動幾 下不等,每抽一下的距離為40公分以上(台灣用磯釣竿抽法動作較大且抽動 距離也較長,因為他們所用的釣竿較我們用的長且軟),動作完後再等待木蝦沉入所設定的泳層,而後一直重覆以上操作過程至中鉤即可 大致上來說就有點像閃電型游動!拋投前: 首先要把釣場環境搞清楚.基於選擇木蝦的須求,更要了解方向和 距離,水深以及個人安全的考量,但是水面下的高低礁石障礙物,難以 辯識,可
看看不同距離方向,水流,速度,以一定的速率默數木蝦多久能到 底。當作實際作釣的依據. ,等木蝦差不多沉到底時,即 可開始75度左右作揚竿動作,如一舉揚竿後,放低竿子讓木蝦自然 慢慢下沉,重復作幾次,然後再以平緩穩定的速度慢慢收線,讓木 蝦看起來自然為重點。 晃餌收線途中若手頭感覺一頓,這時就要看經驗判斷,如不是碰上 障礙物或卡到竿先,就有可能是目標來了,此時應將速度放慢,應讓軟絲靠近讓它有機會抱住木蝦,等確定像是勾牢,又不是掛底此 時就可將竿身仰45度,保持線繃緊,直到軟絲出水到岸邊. **一般軟絲都是在木蝦下沉時索餌,所以我們都以每一次操竿抽動的第一下抽動來 判斷是否中鉤,當抽動釣竿時若感覺好像鉤中什麼物體時可輕輕將釣線繃緊,一般 若是中軟絲時,在線繃緊的狀態下竿先會有(衝~衝~衝)的感覺,如果中大一點的軟 絲甚至捲線器會被拉出線,所以釣組的感度是釣軟絲的制勝秘訣 。
頭足類的智力?
轉載自: 基隆平價釣具 » 餌
木專區
公母軟絲 如何區分!?
↑ 圓點花紋(母軟絲) ↑
↑ 橫條花紋(公軟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