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子線搭配及綁法
子線 在作釣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導致容易受損,所以汰換率最高;子線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斷,我每次斷子線,十之七八是因為竿子太軟或心太軟,在搏魚過程中竿子幾乎打直而斷線。有人選用尼龍線、有人選用碳纖線,在我看來,除了線本身的特性之外,像是:尼龍線較軟、碳纖線較硬較耐磨,其實強度差異並不大;當然,若你堅持使用火線當子線亦無不可,只是因應母線的號數,所以火線就必須用得更細,意思仍是一樣的!結果就是:假設在母線號數不變的情況下,無論選用什麼子線,其強度都必須低於母線許多,這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子線為什麼不容易斷?假如你的左右手各握住一條子線的二端,若突然施力想要將它繃斷,基本上是需要稍微出點力的,更何況即使再硬的竿子也都有一定的彈性,只要不是太差或太細的子線,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正常」繃斷;當然,子線如因先前已磨損而斷,自不在「正常」繃斷的討論範圍內。既然如此,為什麼都已經使用不算太細的好子線,還會頻頻斷線呢?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出在線結。
很多釣友都習慣在家先綁好多副子線,以備需用時可以迅速更換,但是子線的長短往往依據釣法不同而有所調整;或許是調整長短、或許是調整上鉤與下鉤的距離,總之,事先綁好的子線並不一定符合釣場當時的實際狀況。在此僅提出個人作法供參考。
▲ 比較多人是像這樣子綁的。
▲ 這是綁在八字環上的樣子,其實就算綁在橡皮圈上,意思也一樣。
▲ 撇開「操竿不當」不說,其實問題還是出在線結上。由於結是事先打好的,線結綁的越複雜、強度就越差,預先綁好線結的時間越久、也會導致強度變差。通常斷在這A、B二處的原因除了鉤子綁得不夠好之外,太差的子線也會導致此結果;斷在C的機率最低,因為它最簡單;斷在D的機會最高,因為它較複雜,且線結受力最大,當然容易斷。
▲ 我處理子線的方式是這樣的:在子線二端分別綁好鉤子,子線就「隨隨便便」長一點吧!無論是子線盒或長型泡棉均可收納,這樣就完成在家的準備工作,已經可以帶出門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子線是在完全拉直的情況下收藏,除了綁鉤處,無受損之虞。
▲ 或是打個最簡單的單結也行,二條子線的長短就取你作釣習慣最長的那個長度,至於後面那段線環是無意義的,除了如下圖勾在子線盒上,反正到了現場要用時也會剪掉棄之不用。
▲ 目的只有一個,方便因個人習慣收納於子線盒。
▲ 到了釣場要綁子線時,打個最簡單的單結,先別急著收線拉緊,你可以慢慢將欲打結處,移到你認為二條子線長短最恰當的地方,你甚至可以慢慢分別調整二條子線的長短,完全不會傷到線,也不會發生彎曲的可能性。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比較精準的當場控制子線長短,而且誤差值低。
▲ 打好單結了,將多餘的地方剪掉,只要留一點點就夠了。
▲ 就像這樣!基本上二條子線的長度已經拍版定案了。
▲ 將線穿過八字環。
▲ 打一個簡單又牢靠的八字結。
▲ 將剛剛打的單結放在八字環的洞口上,用大拇指壓住,然後將線收緊即可。剛剛打的那個單結,後來用大拇指壓住的意義則在於:擋住八字結、不讓八字結鬆脫;你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將單結綁二次、或是將單結改成八字結亦可,不過我個人認為其實沒有必要。
我應該用大拇指按住在八字環洞上方的那個單結的,不過這麼一來拍照就看不到那個扮演重要角色的單結所在位置了,所以正確操作時不應該像我這樣做。
▲ 完成圖,當一開始打好單結的同時,其實就已經決定二條子線的長度了。
▲ 你可以試試看這種線結的拉力值,我個人覺得還不錯,除了線結夠強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在作釣現場快速而簡單的控制子線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