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科魚類介紹
1.日本銀身䱛
外觀:
體長側扁。口裂大,吻不突出。上頜約等於下頜或略短。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上頜最外列齒擴大,前端中央無牙齒,左右側齒間斷不連續,下頜齒內列齒擴大,前端中央無齒。
圓形後鼻孔約為圓形前鼻孔的兩倍大。眼眶下緣延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具有鋸齒,鰓蓋具有2扁棘像是鰓的東西。嘴巴、眼周圍及頰前部為圓鱗,臀鰭及背鰭有列鞘鱗,尾鰭基部有小圓鱗。背鰭起點和腹鰭起點上下相對,胸鰭末端不及背鰭,尾鰭末緣上半葉凹入,下半葉圓弧突出,耳石為銀身型,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J」字型,末端不及耳石外緣。
體為銀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由背向前下傾斜的褐色斜紋。背鰭褐色,臀鰭及腹鰭褐黑色,尾鰭褐色,末緣較黑,胸鰭褐色,口腔內白色,外緣黃色;鰓腔為褐色。
棲息地:
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河口區、礁石區、海灘區及深達150公尺的大陸棚區。以魚、蝦、蟹及蠕蟲等等為食。
分布;
臺灣南部、北部、西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等。
2.黑䱛
外觀:
大致上與日本銀身䱛差不多的,除了頭部皆被圓鱗,其餘身體各部皆被櫛鱗。背鰭軟條為灰紫色,背鰭褐色,尾鰭黑褐色,臀鰭無色有細黑斑,腹鰭無色,胸鰭淺褐色,口腔及鰓腔黑色,鰓蓋青紫色。
棲息地:
主要棲息於較深海域,深度約在45-200公尺。肉食性,以小型生物為食,如小魚、小蝦蟹等。繁殖季在夏初,常會大量集結。
分布:
韓國濟州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大陸沿海,南至澳洲北部都有。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沿海。
3.黃金鰭䱛
外觀:
體長側扁,頭部上下扁平,成三角形。嘴稍為突出,上頜長於下頜,口閉合時上頜外齒的犬齒外露,下頜最內列齒擴大。
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距前上頜骨末端水平線有一小間隙。前鰓蓋具有鋸齒緣,鰓蓋具有2扁棘像是鰓的東西。
嘴巴、眼周圍、臉頰及喉部為圓鱗,其他部位都是被櫛鱗。
背鰭軟條有3列鞘鱗,尾鰭基有小圓鱗。胸鰭上緣點在腹鰭起點前鰓蓋末端下方,腹鰭起點稍前於背鰭起點,尾鰭尖形。
腹腔有灰褐色斑點,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白色,背鰭淺褐色,軟條部有1/3以上為黃褐色,尾鰭褐色,上下緣黃色,臀鰭及腹鰭前半部橙黃色,後半部有黃褐細斑;胸鰭橙黃色,鰭內緣有一深褐色斑;鰓蓋青紫色,鰓腔黑色,口腔為粉紅色。
棲息地: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較淺沿岸海域,以小型甲殼類為食。
分布:
印度東南部,中國南海。臺灣分布於西部海域。
4.紅牙䱛
外觀:
體長側扁,頭尖頭頂扁平眼眶間隔寬廣。口裂大,傾斜,下頜長於上頜,上頜骨後達瞳孔後緣,上頜最外側齒擴大成犬齒,前端每側有兩枚特大犬齒,下頜前端中央有1-2枚大犬齒。
前鰓蓋後緣為鋸齒狀,鰓蓋具有2扁棘像是鰓的東西。
從頭至尾皆為圓鱗,背、臀鰭上無鱗,尾鰭前2/3布滿小圓鱗。胸鰭上緣點在腹鰭起點前,鰓蓋末端的下方,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前,尾鰭楔形。
背鰭淺褐色,尾鰭上半黃褐色,下半鮮黃色,臀鰭及腹鰭前半部鮮黃色,後半部無色,胸鰭無色。體側自胸鰭上緣點的水平線以上為灰紫色,以下白色。口腔內白色,口緣黃色。鰓腔為黑色,鰓蓋上有褐斑。
棲息地;
近沿海的中底層魚類,多活動於10-40公尺深的海域。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分布;
臺灣海峽到澳洲之間等。臺灣分布於西南部。
5.棘頭梅童魚
外觀:
體長側扁,頭鈍圓枕骨棘突為2尖頭,體側有圓形小發光顆粒。口大傾斜,口閉時下頜稍突出,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上下頜齒細小呈絨毛狀,上頜列齒較多,前端中央無齒,左右側齒中斷不連續,下頜前端中央有一小撮細齒。
前鰓蓋後緣有鋸齒,鰓蓋具有2扁棘像是鰓的東西。頭及軀體皆為被圓鱗,背鰭軟條部位及臀鰭有列鞘鱗,尾鰭布滿小圓鱗。印跡頭區圓形,尾端亦為圓形。胸鰭上緣點及腹鰭起點到嘴巴距離約相等,位於鰓蓋末端下方。背鰭起點在胸鰭和腹鰭起點之後,尾鰭尖形。
身體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帶金黃色,發光顆粒為金黃色,上下頜前端有褐色斑,背鰭褐色,尾鰭黑褐色,末緣較深。臀、腹及胸鰭為金黃色,眼睛頂部有一黑斑,口腔內白色,下頜口緣為粉紅色,鰓腔為白色有黑點。
棲息地;
於河口及深度90公尺之砂泥底質中下層水域,以小甲殼類等底棲動物為食。群聚性較弱,一般較少被大量捕獲。
分布;
包括菲律賓、中國沿海、臺灣、韓國及日本等。臺灣分布於西部沿海。
6.鈍頭叫姑魚
外觀:
體長側扁。嘴巴圓突口裂小,上頜長於下頜,上頜後緣伸達瞳孔中央下方,上頜前端齒列較多,最外列齒稍擴大,內列齒細小,下頜前端齒列較多,齒細小而呈絨毛狀。
前鰓蓋後緣具鋸齒,鰓蓋具有2扁棘像是鰓的東西。頭至尾、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皆為被圓鱗。背、腹鰭起點約相對,背鰭棘部帆形,胸鰭上緣點在背鰭、腹鰭起點及鰓蓋的後緣前,尾鰭楔形。
身體上半部黑褐色,下半部深褐色有銀白光,鰭皆為深褐色,尾鰭末稍黑色,鰓蓋青紫色,在2扁棘之間有一不明顯暗斑,鰓腔淺褐色,口腔粉紅色。
棲息地:
沿岸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淺水域,水深約在1-40公尺之間,會進入河口區。一般在底層活動覓食,以底棲生物為食。夜行性。
分布:
臺灣分布於西部、南部及澎湖較多。
7.皮氏叫姑魚
外觀;
體長側扁。嘴巴圓突口裂小,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中央下方;上頜齒最外列齒大,齒數稀疏,其餘內列齒均細小,下頜齒細小呈絨毛狀。
前鰓蓋具有鋸齒緣,鰓蓋具有2扁棘像是鰓的東西。除嘴巴、頰部及喉部為圓鱗,其餘部分皆為被櫛鱗,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布滿小圓鱗,尾端擴大為圓錐形。背鰭、腹鰭起點約相對,胸鰭上緣點在背腹鰭起點前,鰓蓋末緣下方,尾部楔形。
體側上半部灰褐色,體背在背鰭下方具5-6黑斑,下半部淺灰褐色,有銀白亮光,背鰭褐色,末緣黑色,腹鰭、臀鰭上半部黃褐色,下半部黑色,尾鰭前半部黃褐色,後半部黑色,胸鰭淺褐色,鰭內緣有褐色腋斑,鰓蓋青紫色,在2扁棘之間有一暗斑,鰓腔黑褐色,口腔白色。
棲息地;
主要在沿岸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淺水域,水深約在1-40公尺之間,會進入河口區。一般在底層活動覓食,以底棲生物為食。夜行性。鰾能發聲,尤其在生殖期間,聲音特別響,發出喀喀聲,像是蛙鳴。
分布;
中國沿海、臺灣、日本及韓國等。臺灣北部及西部沿海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