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點 解析大公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真的到了 釣點 你知道哪裡才是有魚的地方嗎?你知道魚都躲在哪裡嗎?精心準備了竿子、線組、餌料也做足了功課卻還是釣不到,是你的做釣不對嗎?還是其實並沒有把釣組拋到正確的位置呢?
直落堤
普通直落堤:
以水泥混合碎石砌成基底,常以大顆一些的碎石或沈箱堆砌或是把水泥堆砌成樓梯狀增加其抗壓性,一般港內的直落堤落差不大,而外港因為較為水流強勁其提防高度會明顯增加,而且有時候對向外海的部分會特別加高來阻擋強勁的海浪
涵洞堤(排骨溝):
通常在外港浪大處其提防的表面會有如同排骨一樣的一節一節的溝槽,提防底下也會有直通溝槽的涵洞,當浪打上提防時水會流入這些溝槽中。
石墩提防:
再普通的水泥提防底下,有著柱狀的石墩或是鋼墩,外國的直落提主要以此為主,而且國外的石墩有時也會做得特別高英文稱之為 jetty 或 pier 。
浮動碼頭:
港內或渡船頭會裝設,整個碼頭其實是飄在水上的,以鋼柱固定其位置浮動碼頭也會隨著潮水變化其高度。
大型沈箱:
港外獨立出來的防波堤,通常是用來減緩流入港內水流的速度,而普通人若沒有水上交通工具是無法到達的了。
石堤
小碎石堤:
以小型石頭堆期而成,目的是固定岸邊的土地,不被水流給帶走不過以港內或是河道較為常見。
大石堤:
以大型石頭堆砌成,日本的大石堤常常會比較平整,走起來也比較安全,當浪打在提防時水會從石縫流溝處流入。
小型沈箱堤:
以小型沈箱堆砌而成的堤防,有時甚至會以大型的沙包堆砌而成。
消波塊堤防:
消波塊有許多形狀,其現今的功能就是減緩水流、阻擋大浪,消波塊的形狀有許多種以四角錐的形狀最為常見。
混合堤:
有時候為了應對強勁的海流,通常對著外海的石頭會比面對港內的還要大顆,甚至會有港內港外不同類型的堤防,比如對外沈箱堤港、對內碎石堤、對外消波塊、對內直落堤這類提防在亞洲國家極為常見。
魚類活動處
潮間帶貝層
便是退潮露出但漲潮沒入的部分,其貝類和甲殼類會生活於這一帶的直落堤上或是石柱石墩上,黑鯛喜歡在此處覓食這些生物,還有這類朝間帶因為藻類豐富,黒毛這類魚種也會在此處攝食藻類,除此之外其溶氧量也會增加,使微生物數量增加,所以這裡有小魚也會有掠食魚種。
流尾或是旋渦帶
其水流流向提防後會被地形止住或形成水流洄轉的旋渦帶,這類地方會帶動藻類和微生物,使得小魚在此逗留,這時也會有掠食性魚類來掠食這些小魚。
石縫、流溝、涵洞處
石縫是石堤或是消波塊堆疊時的開口處,而涵洞、流溝就是排骨溝這類提防的地形,這些地方是魚類的藏匿點,可以躲避強流和強浪。
如果把魚餌投入此處就像把直接把食物放在他們家門口一樣,而對於國外提防而言,石墩內側下也會是黑鯛和其他魚類的藏暱處。
消波塊邊
是黑鯛進出港區的必經之地,牠們會在此處覓食。
堤防底
此處碎石和沈箱很多,魚類喜歡在這類區域徘徊,比如加志(花尾胡椒鯛) 、包公(斜帶髭雕)這類魚種很喜歡在這種地方,掠食性魚種也會在此伺機而動。(髭讀音〝ㄗ〞)
漁船卸貨處或是外國碼頭、堤防的清魚區
地方漁民有時候會直接把死去不新鮮的海鮮直接丟棄至水中,而外國的碼頭清魚區會設置有水龍頭的金屬沾板,當清理完魚體時很多人會在此處直接把魚的內臟丟入水中,就像是定期餵魚一樣,魚類肯定會聚集在此地的。
排水處
雖然此處的水質較為不乾淨,不過這類的地方會有食物殘渣和一些營養質, 雜食性的黒鯛會聚集在此攝食。小魚和甲殼類也會在此徘徊,所以也會有許多大型掠食性魚類聚集在此處。
地形下陷處
所謂的地崁,此處的地形是一個大落差,而落差底處會使魚類得到安全感而在此處躲藏。以沙地或河道而言,這種下陷處會出現在水流侵蝕帶的彎道內凹處,除此之外此種地形可以用google maps來尋找,若水的顏色在某處瞬間變深或是陸地處和海岸處沒有所謂的漸層模糊帶,那就代表這裡是所謂的下陷處!
漲潮時的紅樹林根部處或是枯木障礙物底下
紅樹林的根部因為結構特殊,常常是紅曹或黑鯛的聚集地,這和涵洞或柱子的原理類似,都是魚類躲避強流的地方。而枯萎樹木這類障礙物底下隱蔽性極為高,鱸魚類的魚種喜歡躲在此處,不過作釣時要小心因為很容易卡到。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