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花身雞魚
認識花身雞魚》肉質細嫩鮮美
花身雞魚一般俗稱「花身仔」,屬於條紋雞魚科魚類,主要特徵是身體呈長橢圓形,體側有三條呈弓狀的黑色縱走帶,各鰭色淡或微黃,鰓蓋骨後緣有尖銳硬棘,尾鰭上下葉有斜走的黑色條紋,最大可長到30公分。
一般說來,花身雞魚喜歡棲息在潮間帶到水深40公尺間的淺海;其適應不同鹽度環境的能力極強,有時會游到河川中、下游一帶水域棲息。這種魚為台灣近海的所產的經濟性魚種之一,也是台灣近海所產的幾種「雞魚」當中,肉質最細嫩、肉味最鮮美,也最受嗜魚老饕們歡迎的魚種。
花身雞魚肉質之所以比其他礁岩區魚類美味,應該是牠棲息於沙泥質海底,這裡食物比較豐富的緣故。淡水地區的漁民稱其為「半午仔」,指的是其肉質不遜於海水魚中排行第一的午仔。
初冬來釣老花身 水溫降低魚兒肥
進入初冬,又是台灣北部和西部近海花身雞魚最肥碩的時候。
這一陣子,在北部和西北海岸沿線灘釣或漁港防波堤上沉底釣,經常都有花身雞魚上鉤,儘管一般岸釣釣獲的以三指寬以內的中、小型魚居多,但是每尾都飽孕脂肪,十分肥碩;運氣好的時候,偶爾亦有超過半台斤以上的大型魚出現,讓人有意外的驚喜。
而鋒面間歇的日子,東北季風減弱海上風浪轉平,在北海岸和基隆沿線近海海灣口、人工魚礁附近以及海底屬於沙土和礁石混合的釣場船釣小紅魽和石魽,也經常有花身雞魚上鉤;通常船釣釣獲的花身雞魚體型都有四、五台兩以上,大者還超過一台斤,比起在岸釣釣到的要大上一號。尤其是幸運的遇到一處剛剛有魚群近岸但還沒有被其他海釣船發現的釣場,往往能夠一竿同時數尾的拉上魚來。雖然近年魚源減少,這種情況可能幾年難得碰上一回,但也總讓人充滿了期待。
一般說來,花身雞魚是台灣地區分布最廣,也最常見的海魚之一,除了花蓮、台東沿海的礫石灘比較罕見外,全省各地的海灘和近海灣人工魚礁區、蚵棚區都有魚蹤,一年四季都可以釣得到,但以入冬水溫降低以後魚體最肥碩,而且釣到大型「老花身」的機會最大。
對於喜好海釣的釣友而言,花身雞魚是最受歡迎的對象魚之一。最主要原因,是牠的肉質細嫩鮮美,而野生的要比市售人工養殖的更勝幾分;第二是牠索餌乾脆,而且上鉤後拉力極強,尤其是岸釣時在清一色小魚中遇到一尾超過半斤、十兩級的老花身上鉤,更會讓人驚喜莫名,樂上好些時候。
花身雞魚在上鉤後,通常都會緊咬魚鉤不肯鬆口,同時豎起鰓蓋末端的尖刺掙扎,脫鉤時不小心很容易遭其刺傷手掌,因此初學者在釣獲解鉤時,最好用抹布包住魚體,再以尖嘴鉗解鉤。
母線可用1.5號四色線或尼龍線,另在母線和釣組之間,宜加一段比較粗的「出口線」,以緩和鉛錘拋投時瞬間的拉力。「出口線」有專用線,亦可用一段與釣竿等長的15磅尼龍線取代,另在母線和出口線之間加一段長約40公分的3或4號尼龍線作中繼線。
釣組一般都採「散尾式」綁法。以一段長約50公分的15到20磅尼龍硬線作「絲柱」,子線用6或8磅硬線,長15公分;綁一條子線單鉤即可,若魚群吃餌近且數量多,可綁兩條子線,另一條長25公分即可;子線直接和絲柱相連。釣組和出口線之間,以一枚防纏環連接。
鉛錘以水滴型較佳,以一截長約5公分的20磅線綁在一枚小型防纏環上,再將出口線自轉環的另一端穿過;魚鉤以丸勢子15號鉤最適用。
由於岸釣需遠投,釣餌宜用肉質硬韌的沙成或紅蟲,拋投中途比較不易脫落。沙成使用前宜剪開頭部,擠出內臟,用手搓成五到十公分的細長條,使用時宜將魚鉤自前端穿過一直拉到子線上,末端留一小截並露出鉤尖;紅蟲宜選顏色比較白,且接近頭部肉質比較硬韌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