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釣 海風與海流
船釣 的作釣方式當中主要有三種,一是錨船釣、二是放流釣、三是拖釣。
許多人對下錨的釣法極其熱衷,因為下錨的功夫好壞決定釣獲量,對船家而言也很省油。
但有些船家不喜歡是因為下錨起錨很麻煩,不像放流釣很輕鬆也很方便。也就是說錨船的釣法的確需要技術,也因此有很多的樂趣在其中,若是能理解當中的原由,掌握要領,釣魚反而像是囊中取物一般,讓你作釣之餘又很有心得。
下錨俗稱「拋錠」
起錨俗稱「起錠」
流錨俗稱「拖錠」
在 船釣,有些情況漁民稱之為甩流(摔流)或是甩風(摔風),意思就是船受流水或是受風影響產生船的偏移現象。
在黃雞魚大咬時,也常常會讓船友飲恨,有人滿載而歸,有人卻釣的不理想,看鄰船的釣者一尾尾的釣上來或整串的滿弓,魚群卻不咬自己的釣組,很多原因跟釣組或是釣魚方法無關,而是能否下錨在正確標點有關。
瀨區前常常會聚集一併排的漁船錨船作釣,這時候隨著潮水變化與風向變化會產生「甩船」的情況。
然而,傳統漁民他們雖然知道會有這種「甩船」的現象,卻認為是船體較大的漁船所產生的現象會比較大,而認為較小的漁船比較不會產生這問題,這就是他們有所不知了。
「甩船」的現象是如何產生?要如何去協調與保持與鄰船彼此的相對位置,而能夠在作釣時避免碰撞與不斷調整船位置的困擾。
此現象類似「鐘擺原理」,意思是兩個重量一樣的鐘錘,若是在相同的作用力相同的擺動,彼此的頻率會是一樣的。如圖
船下錨後受海風跟海流的推力,會產生像這樣的現象。
當海流大於海風
流的強弱會讓錨繩繃緊的力道也不同,當流最強時,因錨繩延展長度使得船位置也會向後移的,移動的距離要看錨繩長短,錨繩越短後移的距離短,錨繩越長後移的距離越長。
在西部沿海許多潟湖或是港灣,水深不過五、六米到一、二十米左右,會採取一種船磯的釣法,一樣是用浮標,先量水深調整浮標位置,餌不是拖地或是稍微上調一些,釣黑鯛或是黃鰭鯛。
這種環境的水流速度通常不會很大,為了讓船上的釣者可以全部順流作釣,會採取船首、船尾各下一支錨的錨船方式讓船身正對流向,但是海流與海風太大時,不適合此方式作釣。如圖
當海風大於海流
基本上風是吹向船時,是船身受風,而船身是船垂直面積最大的部分,所以船一定會往下風處偏移,這通常會使船偏移後方的標點,除非船後方的標點很大,或是原本錨船不準確,歪打誤著,剛好甩到標點前方。
若是要錨船作釣又不想受風影響太大
方法一:
船上要加裝風帆,起風時讓船頂風,如此可以保持船首是頂風,但這不表示船的位置不會偏移,而是程度上的差異。
這種加裝風帆方式,對於放流與頂流釣法也是有效的。
方法二:
用舵調整船的位置,但前提是也要有足夠的流速才行,下錨後船基本上是逆流的,若將舵尾打向右舷,舵受流產生向左推力,船會往左偏移,反之,若將舵尾打向左舷,船會往右偏移,能調整多少距離要看流的強弱。
方法三:
通常錨繩是挽在船艏的繫船柱上,這時可以依據若船是向左偏移,則將錨繩改挽在左舷上的羊角,讓左舷的船身有較大的受風或是受流的面積,將船推回右邊。
反之,若船是向右偏移,則將錨繩改挽在右舷上的羊角,讓右舷的船身有較大的受風或是受流的面積,將船推回左邊。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