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游及全層技法 咬鉛與角度篇
咬鉛篇
在浮游磯釣中,咬鉛雖只是小道具,但舉凡殘餘浮力的調整、釣組的展開、抑制風與流的影響、甚至全游動的下潛…等等,集數種功能於一身,雖然有少數的釣法是可以不使用咬鉛的,如池泳氏的1000釣法,靠的是碳纖線(子線約10m)高於海水的比重,來壓沈釣組,但在一般場合還是多以咬鉛來完成上述的諸多功能,其各號數的重量,已為大家所熟悉,在此不另贅述。
不過在使用上,其咬鉛的數量及位置卻是一門大學問,以最簡單的配置來說,使用單一顆咬鉛,夾在釣組中段約莫子母線接結處,此時重量集中於單一處,即大家所言道的,此種配置會形成一個明顯的摺角,不利於魚訊的傳達,但這種說法未竟詳實,其實在咬鉛以下的釣組並無足夠的重量(僅鉤子及餌)能夠將子線充分打直,故線系在彎曲的狀態下亦會導致魚訊傳達遲緩。
此時有二種方法可以嘗試改善:一.使用的咬鉛數目不變,但將其移至較接近鉤子之處、二.採用多顆較小號的咬鉛平均段打,雖然以上的做法皆可讓釣組呈現較為打直的狀態,但須注意其過與不及的問題,當咬鉛過重或太接近鉤子,除了釣組的揚起角度不良外亦會造成魚在就餌時立即感到異常的重量感。
「載重」是水下狀態的關鍵,不同的配置方式勢必採用不同的控線手法,善釣者知道如何因應各種狀況,隨時改變釣組配置,如極限隊的執行長波波,每當外在條件改變時皆會立即改變釣組配置來因應,經過實地證明,每次看他更換釣組,十之八九都會換來立即而來的魚訊。
經驗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但其間還是有些淺顯易懂的原則是可以掌握的:
◎咬鉛越輕或離鉤子越遠,魚就餌時越不會感到異狀但魚訊傳達較遲緩
◎咬鉛越重或離鉤子越近,魚就餌時會有重量感但魚訊的傳達較直接
◎咬鉛重量越集中,摺角越大但咬鉛以下漂動趨於自然
◎咬鉛重量越分散,摺角越不明顯但漂動越僵直
角度篇
全游動並非僅是形式上的器材使用,其核心精神是著重於釣者的思考判斷及執行的能力,之前提到藉由適當重量的咬鉛讓釣組緩緩的下沈,但也並不是要搞的像「捅的」一樣,直達底層,那這下問題來了,不能太輕又不能太重,有什麼準則可供依循?如果再加上風與流的影響…天啊!真的會讓人起肖,到底要如何判斷該使用多少的重量呢?其實答案很簡單……「角度」,沒有錯就是角度,當釣者抛出釣鉏在落水時會將釣組叼住,目的是將釣組打直展開營造合理的傾斜角度,不用懷疑這個原則不論採用何種釣組,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傾斜的角度= a.水流的向量 + b.鉛重的向量,的合力
但在實際作釣張線放流時,可能大部分的母線會隨著乘流性良好的圓錐浮標往外帶出,僅有少部分的母線能通過存有摩擦力的浮標圓孔,為了彌補這個缺憾並提高釣組在水面以下補捉水流的能力,普遍上都會使用潮受等物,除了可將母線順勢帶出,其主要目的還是一樣的,為了營造……「角度」。
以上為理想的角度打斜狀態,透過釣組帶開的角度來判斷咬鉛重量適當與否。
但當咬鉛過重時雖然釣者仍然將母線叼住 試圖將釣組展開打斜,但因咬鉛自重的向量過大,而導致走在前方的浮標,拖這水下過重的釣組繼續前行,雖然浮標已進入了狙擊範圍,但水下的釣組卻還遠遠的拖在後方,最後可能都掛底了,釣者還不自知呢。
既然角度如此的重要卻又苦於釣組埋於水面下無法直接目視,又該如何:一.採用顏色鮮艷的潮受,尤其是當咬鉛過輕時可以清楚的透過目視來觀察。二.如為咬鉛過重時,可於揚竿收線時觀察其收線的路徑,是從遠處往近處逐漸收回,還是收了老半天一堆線仍然留在腳邊。
使用圓錐浮標不管是全游動、半游動、固定釣組或本土的長桿浮標,其釣果的呈現,皆著重於釣組角度的營造,與其過份追求浮標的感度,不如小心求證咬鉛的重量及其使用的位置,施以正確的操作,當角度搞好了感度自然就來了。